菊苣是菊科菊苣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稱歐洲菊苣、比利時苣、法國菊苣、苦白菜。起源于地中海、亞洲中部和非洲北部。菊苣有兩種類型:結球類型和需要軟化栽培才能收獲芽球的散葉類型,在歐洲市場非常受歡迎。
軟化菊苣為肉質直根,長圓錐形。根出葉簇生,莖葉互生,長倒披針形,先端銳尖,葉緣齒狀深裂或全緣。莖直立,有棱,中空,多分枝。頭狀花序,花藍色,花冠舌狀。瘦果有棱,種子小、褐色、有光澤。千粒重 1.42 克,發芽力可達 8 年。以嫩葉、葉球、葉芽供人們食用。
菊苣的抗逆性極強,耐寒,地上部能耐短期的 - 1℃~- 2℃的低溫,而直根具有很強的抗寒能力,株根在華北地區能露地越冬。幼苗有較強的耐高溫能力,生長適溫為 20℃~25℃。植株生長的溫度以 17℃~20℃為最適,夏季高溫長日照下抽薹開花,宜在氣候較涼爽的地區栽培。促成栽培軟化菊苣時期,適溫 15℃~20℃,以 18℃***。溫度過高芽球生長快,形成的芽球松散,不緊實,溫度過低則遲遲不能形成芽球,但不影響芽球的品質。
菊苣在整個生長發育過程中都需要濕潤的環境。播種后如土壤水分不足,會延遲發芽出苗時間。但在苗期,為了促進根系的發育,需適當控制水分,做到田間見濕見干。植株發棵后,直根開始膨大,應保證水分的供給。
宜選擇肥沃疏松的沙壤土種植,菊苣對土壤的酸堿性適應力較強,但過酸的土壤不利于其生長。
二、栽培技術要點
1. 整地施肥
宜選擇耕作層深厚的壤土或砂壤土,根據地力情況,施入腐熟有機肥 5 000 千克/畝,長效復合肥 50 千克/畝,平整土地。按南北走向作畦,寬 80 厘米、高 15 厘米左右的龜背形陽畦。
2. 播種
根據各地的實際條件而定,華北地區最適播種期為 6 月下旬至 7 月上旬間。植株有充分的生長時間而又不會出現先期抽薹現象。如播種過早,先期抽薹率甚高,植根不能應用;過遲播種植根又太小,影響軟化后芽球的產量。
播種方法: 菊苣宜直播,因為育苗移栽常因傷根而易形成歧根或彎根,須根增多;軟化栽培時占用土地較多,而產量較少。但直播用種量大,每畝地用種子 0.2 千克或更多,否則易出現缺苗斷壟,并增加間苗的工作量。直播時每畦播雙行,行距 30 厘米,于畦兩邊開淺溝,溝深 3 厘米,條播或點播,播后覆土 1 厘米左右。播種期如果遇上大雨天,應在雨后播種或雨前搶播,播種后扣地膜,出苗后即劃開地膜,3~4 片真葉時定苗,定苗株距 15 厘米,地膜覆蓋能減少雜草生長及保肥保水,有利肉質根的生長。
在種子來源較少或種植地不能及時騰出時,可采用育苗移栽,***用育苗盤或營養土方育苗。最簡便有效的育苗方法是選用 288 孔苗盤育苗,小苗移植拔苗時不宜傷根,或者用舊報紙制紙筒裝營養土,移苗時不散坨、不傷根,成活率高。
(1)穴盤育苗的基質
可就地取材用菜園土做基質,有條件時,可用草炭 2 份、蛭石 1 份,或草炭、廢菇料蛭石各 1 份混合。若用 288 孔苗盤,種 1 畝地菊苣需用苗盤 9 000 個,每 1000 盤需用基質 2.8 立方米(即育一畝地的苗,需備基質 25.2 米3)。在配制基質時,每立方米的基質加入復合肥 0.7 千克,或用 0.5 千克尿素和0.5 千克磷酸二氫鉀,與基質拌勻后填入穴盤備用。
(2)播種量
穴盤育苗采用精量播種,菊苣的種子發芽率一般都能達到 95%以上,種子千粒重約為 1.5 克,育苗移栽畝用種量 18~20 克即足夠,比直播大大節省用種量。
(3)種子的處理
為保證全苗,播種前宜測定種子發芽率再行播種。一般進口的菊苣種都用殺菌劑處理過,可以干播(有紅顏色或綠顏色的種子是用農藥處理的,用手接觸后用肥皂洗手)。如果是自采種子或國內繁育的種子,可用涼水浸種,除去浮面的種,下沉的飽滿種子出水后,晾去余水即可播種。
(4)播種方法
每穴放種子 1 粒,深度不超過 1 厘米,播后上面蓋上一薄層蛭石,澆水后不露種子便可。播種后要噴透水,以有水從穴盤底孔滴出為度,噴水后穴盤各格應清晰可見。溫度在20℃左右時,3~4 天出齊苗,應查苗補缺。
(5)苗期管理
在華北地區,育苗期正值高溫多雨季節,苗地要防雨防高溫。如在溫室育苗,每天都要噴水,高溫期要早、晚各噴一次。小苗三葉一心時,可結合噴水進行 1~2 次葉面噴肥,可用0.3%的尿素加 0.2%的磷酸二氫鉀液噴灑。約 20 天,小苗 3~4 片真葉時可移植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