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牧草種子生產的發展與現狀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是“家家種田、戶戶留種”.是一種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形式。為了適應農業合作化的需要,各地逐步建立了以縣良種場為骨干、公社良種隊為橋梁、生產隊種子田為基礎的縣、社、隊三級良種繁育體系,種子工作實行自繁、自選、自留、自用,輔之以國家調劑的“四自一輔”的方針。這種方針和體系雖在當時條件下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仍然沒有擺脫自給自足的封閉式農業經濟的范疇。生產隊既種田又留種.縈育制種零星分散,隔離條件不完善,技術力量差。
因此很難保證種子的純度和典型性,隨著農業生產現代化的進展.對種子的質和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78年國家決定實行“種子生產專業化,加工機械化、質盆標準化和品種布局區域化,以縣為單位統一組織供種”的種子工作方針,簡稱種子“四化一供”。
新中國成立初,雖然在全國建立了20多個草籽繁殖場.但由于對牧草種子生產對氣候的特殊要求的認識不足,有些草籽繁殖場的地區選擇不太合理.其產量始終不高,嚴重挫傷了種子生產者的積極性.我國牧草種子的生產在zo世紀so年代初才開始起步.經過多年的努力,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1989年全國有牧草種子基地33萬hmZ,年產牧草種子2.5萬t.到2005年全國專業的牧草種子生產田產量保持在7萬-.9萬t的水平,其中豆科的首情、禾本科的多花黑麥草和披堿草是主要的生產草種。
我國牧草種子生產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區.南方部分省市主要生產黑麥草和一些熱帶牧草種子.西北、西南堵省區是我國皿耍的畜牧業生產墓地,山于氣候、生態條件的多樣性.所產牧草種類車富.其中硯科牧草包括紫花首摺.紅豆草、沙打旺、毛若子、草木梅和三葉草等.禾草主要為老芒麥、燕麥、蘇丹草、多花黑麥草、多年生黑麥草和鴨茅等。在發展畜牧業生產和提高農民經濟收入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甘肅省氣候千燥、溫差較大,有利于牧草種子生產,商品草籽除紫花首拾、草木杯外.還有披堿草、老芒麥、紅豆草、箭苦豌豆、燕麥等。并且自1983年以來甘
肅省投資先后在通渭、民勤、永昌等地共建紫花苔蓓、白花草木擇、紅豆草、沙打旺、紅三葉、老芒麥等草籽縈殖基地20處,面積1 900 hm8。到2005年,甘肅省收草種子產且和種子生產田面積居于全國首位,年產量達到3萬^-4萬t.種子田面積近8萬hm呂。.
草地畜牧業是內蒙古自治區的主體產業,畜牧業種子工程是內豪古自治區“雙
增雙提如的戰略基礎工程。所以.生產量多質優活合該地區自然條件的優良牧草種 貴州省牧草種子的引種、評價、推廣利用和生產工作始于20世紀80年代,1982年在威寧縣成立了新合草種場,1983年貴州與新西蘭合作建立了貴州獨山牧
草種子場,標志著牧草種子生產已成為一個新興產業。貴州省牧草種子的生產區域主要在該省的西部、中部和東部.在西部主要是以威寧高原站、新合草種場為
主,生產白三葉、多年生黑麥草、多花黑麥草等草種.在中部主要是以惠水水泡沖草畜示范基地、長順柜子大坡草場、龍里飛播草場為主,生產白三葉、多年生黑麥草等草種.南部貴州獨種場是我省最大的草種生產基地,生產紅三葉、白三葉、多年生黑麥草、鴨茅等草種。貴州牧草種子生產面積從1980年開始擴大,1985年草種
地達到1 433 h耐.種子產是274 t,僅威寧縣就收草種200 t.此后受市場變化等
因素影響致使草種子生產變化很大。1994年全省種子生產面積為333 hm2,生產牧草種子95 t.平均產It多花A麥草為6 000 kg/hm'、多年生m麥草600 kg/htn=,白三葉195 kg/h耐、紅三葉300 kg/hm',據貴州省畜牧局統計資料.2004年全省草地建設對各種草種的需求盆是3 000 t.而全省草種生產且不足100 t.且只有多年生黑麥草和少盆的白三葉及一年生黑麥草,其余都是從美國、加拿大及新西蘭等國家進口的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