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堤護坡的作用

    文章出處:本站原創責任編輯:張穎人氣:發表時間:2019-08-06 22:34
    河堤護坡的作用
    河道堤防建設已從以往的一些功能建設進入到生態建設中,分析了河道堤防存在的問題以及堤防生態建設的必要性,提出了一些建設河道生態堤防的建議。
      關鍵詞:河道堤防工程; 生態治理
    1 堤防建設的現狀
      堤防最主要的功能除了防汛外,也有生態功能,以生態修復為目標的河道堤防建設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目前為止,我國的堤防工程多是傳統意義的水利工程,追求的基本上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很少考慮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歐美等國在水環境治理上加大了力度,自然生態型堤防建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們拆除了大量60、70年代建造的鋼筋混凝土護岸,建設生態型堤防已成為當代趨勢。
    2 生態堤防建設概述
    2.1 生態堤防的含義 生態堤防是指恢復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水土循環的人工堤防。主要是通過擴大水面積和綠地,設置生物的生長區域,設置水邊景觀設施,采用天然材料的多孔性構造等措施來實現河道生態堤防建設。在實施過程中要尊重河道實際情況,根據河岸原生態狀況,因地制宜,在此基礎上稍加“生態加固”,不要作過多的人為建設。
    2.2 生態堤防建設的必要性 原來河道堤防建設,僅是加固堤岸、裁彎取直、修筑大壩等工程,滿足了人們對于供水、防洪、航運的多種經濟要求。但水利工程對于河流生態系統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一是自然河流的人工渠道化,包括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態直線化,河道橫斷面幾何規則化,河床材料的硬質化;二是自然河流的非連續化,包括筑壩導致順水流方向的河流非連續化,筑堤引起側向的水流聯通性的破壞。
    2.3 生態堤防的作用 生態堤防在生態的動態系統中具有多種功能,主要表現在:①成為通道,具有調節水量、滯洪補枯的作用。堤防是水陸生態系統內部及相互之間生態流流動的通道,豐水期水向堤中滲透儲存,減少洪災;枯水期儲水反滲入河或蒸發,起著滯洪補枯、調節氣候的作用。傳統上用混凝土或漿砌塊石護岸,阻隔了這個系統的通道,就會使水質下降;②過濾的作用,提高河流的自凈能力。生態河堤采用種植水中植物,從水中吸取無機鹽類營養物,利于水質凈化。③能形成水生態特有的景觀。堤防有自己特有的生物和環境特征,是各種生態物種的棲息地。
    2.4 生態堤防建設效益 生態堤防建設改善了水環境的同時,也改善了河道生態、水資源和居住條件,并強化了文化、體育、休閑設施,使河道交通功能、河道防洪等再上新的臺階,對于優化河道環境,提升河道形象,改善投資環境,拉動經濟增長,擴大對外開放,都將產生直接影響。
    3 堤防建設的生態問題
      堤防是水陸生態系統內部及相互之間生態流流動的通道,以往堤防建設大多采用人工混凝土河堤或漿砌石垂直斷面型式河堤,只考慮了泄洪排水功能,基本沒考慮生態功能,為保護河道安全,河堤逐年加高,河流完全被人工化、渠道化,人工與自然比例不協調。從而伴隨著堤防建設的不斷推進,生態問題也不斷出現。
    3.1 對天然河道裁彎取直 天然河流是蜿蜒彎曲、分叉不規則的,寬窄不一、深淺各異,在以往的堤防建設中,過多地強調“裁彎取直”,堤線布置平直單一,使河道的形態不斷趨于直線化,岸坡坡腳附近的河床深潭一般也被填平,深潭、淺灘不復存在,導致整個河道斷面變為規則的矩形或組合梯形斷面,使河道斷面失去了天然的不規則化形態,從而改變了原有河道的水流流態,對水生生物產生不良影響。
    3.2 追求保護面積的***化 以往的堤防設計追求***的保護面積,堤線緊靠岸坡坡頂布置,導致河槽變窄,河漫灘不復存在,從而失去了原有天然河道的開放性,使生物的生長發育失去了棲息環境。
    3.3 現場施工無序 堤防施工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主要表現在施工時對施工現場、料場、棄渣場的簡單處理。工程竣工后,施工現場的施工道路沒有恢復到施工前的狀態,道路邊坡、陡坎未能進行必要的防護處理,引起岸坡沖刷失穩。護岸施工時修筑的圍堰沒能及時清除,導致水土流失,河床淤積。料場、棄渣場使用后,缺少必要的整治和生態修復,導致場地溝壑縱橫、土壤裸露、雜亂無章,引起水土流失,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環境。
    3.4 對岸坡的硬質化處理 對岸坡的處理,以往一般多采用“硬處理”,也就是采用大片的干砌石、漿砌石或混凝土護坡,忽視生態防護措施的研究和應用。護岸是水陸生態系統內部及相互之間生態流流動的通道,阻隔了這個系統的通道,就會使水質下降。岸坡防護工程對生態系統影響***,因為水陸過渡地帶是水生植物的發育地,是水生動物的棲息、產卵、覓食地,所以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尤為嚴重。
    4 解決堤防生態問題的對策
      要徹底解決目前堤防建設中的生態問題,重視生態堤防的設計和施工是極其重要的。下面從設計、施工等角度談幾點解決生態問題的對策。
    4.1 堤線和堤型的選擇 堤線的布置要因地制宜,應盡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態,保留或恢復其蜿蜒性或分汊散亂狀態,即保留或恢復濕地、河灣、急流和淺灘。在有條件的地方盡可能使堤線離開岸坡坡頂,一方面可保證足夠的行洪斷面和堤身的穩定,另一方面也可保持岸坡的天然形態并保護岸坡的天然植被。
      選擇堤型時,要結合場地及周圍環境因素,通過多方案比較擇優選用。堤型的選擇原則除滿足工程滲透穩定和滑動穩定等安全條件外,還應結合生態保護或恢復技術要求,盡量采用當地材料和緩坡,為植被生長創造條件,保持河流的側向聯通性。筑堤材料宜優先選用當地材料,一般多采用比較生態的土堤堤型,以便于堤坡的植草綠化,使堤內外生態環境協調,避免過多地采用直立的鋼筋混凝土和漿砌石堤型,這些堤型與周圍環境欠協調,同時在一定程度也影響堤內外的空氣交換。
    4.2 河流斷面設計 自然河流的縱、橫斷面顯示出多樣性的變化,設計時應做到淺灘與深潭相間。
    4.3 岸坡的防護 盡可能保持岸坡的原來形態,盡量不破壞岸坡的原生植被,局部不穩定的岸坡可局部采用工程措施加以處理,避免大面積削坡,導致全堤段岸坡斷面統一化;盡可能少用單純的干砌石、漿砌石或混凝土護坡,宜采用植物護坡,在坡面種植適宜的植物,達到防沖固坡的目的,河道坡岸植物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保持土壤,即固土護坡。在河岸坡面上的土壤侵蝕一般包括3個基本過程:①坡面土壤表層被雨水濺蝕、動物踩踏或機械耕作后疏松和破壞;②疏松土壤被坡面徑流沖刷和搬運;③滑坡或崩塌導致的塊體運動。從上游侵蝕到下游沉積,不同的立地條件表現不同的侵蝕方式。最終土壤流失是侵蝕力和土壤抗侵蝕力相互作用的結果,坡岸植物通過機械效用和水文效用減弱侵蝕力或增強抗侵蝕力而保持土壤;盡可能保護岸坡坡腳附近的深潭和淺灘,這是河床多樣化的表現,為生物的生長提供棲息場所,增加與生物的和諧性。
    4.4 對已建堤防作必要的生態修復 由于認識和技術的局限性,以往修筑的一些堤防,尤其是河道堤防對生態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是存在的,可以采用必要的補救措施,盡可能減少或消除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以“修”復為主,杜絕“整改”,盡量不破壞河岸原有的植被。 
  • 78aiav